在漢傳密教成體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稱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經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和《金光明最勝王經》。
唐密發源於印度,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716年-720年)傳入漢傳佛教中,又稱真言陀羅尼宗、真言宗、金剛頂宗、大日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佛教密宗流派,主要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主,稱為二部純密。
唐朝之後,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在中國失傳,外傳至日本,現代日本所傳的東密、台密二個流派皆是源自於唐密。宋代之後,仍有一些屬於雜密的密宗修行方式流傳,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但已不被視為是獨立流派。
中國佛教密宗祖庭為大興善寺。青龍寺曾是密宗傳法之所,寺宇於北宋時被毀。高野山真言宗總本山寺院金剛峯寺與京都的東寺同為日本真言宗之聖地。
唐密的歷史
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善無畏在一行協助下,於洛陽大福先寺譯出《大日經》,成為胎藏界密法傳入中國的開始。
唐開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郡、廣州抵達洛陽,傳入金剛界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四部。
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在普賢阿闍黎座下受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法灌頂。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十一部,計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
在唐武宗會昌毀佛之後,因為失去皇室的支持,需縝密壇城布置與繁複儀軌教授的唐密傳承遭到斷絕,僅留大悲、尊勝、準提、穢跡等較簡明之獨部密法為大眾知悉。詳細儀軌在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出家眾中隱密傳承下來。另外未受法難影響之唐密教法在日本以東密、台密傳承保存至今日。
清末民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成前,大陸密宗轉復興盛。不少佛教人士赴東洋取經,重新學習東密、台密法門返華復興,包括有純密、顯蔭、慧剛、談玄、曼殊揭諦、又應、默禪、慧剛、海印、悟光、持松、大勇、談玄等僧人,以及桂伯華、王弘願、程宅安、顧淨緣、江味農、陳濟博、黃邦輝等居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87年於陝西省法門寺地宮出土包含唐密在內之唐朝文物,以致近代唐密熱潮興起,以持松法師的武漢寶通寺爲主要弘法道場。
香港有寶霞法師早年得福建僧人穢跡金剛法門秘法灌頂,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香港北角英皇道設立金霞寺作爲道場弘揚密法。寬濟法師於公元2007年赴日高野山金剛峰寺獲得東密真言宗傳承,定期於青山蓮池淨院道場。 開設結緣灌頂法會。
純密(唐密)的經典
純正密典的代表作,歷代有「五部秘經」、「三部秘經」、「五經二論」等不同的說法。
- 《大日經》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譯者:善無畏
- 《金剛頂經》——《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不空
- 《蘇悉地經》——《蘇悉地羯羅經》——善無畏
- 《一字佛頂輪王經》——《一字佛頂輪王經》——菩提流志
- 《瑜祗經》——《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金剛智
- 《大毗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金剛智
- 《略出經》——《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金剛智
- 《釋摩訶衍論》—— 龍樹(託名)著,(姚秦)筏提摩多(託名)譯
- 《菩提心論》——《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龍樹(託名)注,不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