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轉載自《顯密文庫》,關於弘一法師對密教的看法。
請注意,
弘一法師在此所說的密宗是傾向於指“漢密(或稱唐密)”,即「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大師所傳的唐代密宗,而非指藏傳佛教密宗。
弘一法師:密宗之教法最為高深
弘一法師(1880—1942),字演音,俗姓李,名叔同。在俗時為著名藝術家,其一首燴熾人口的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使其美名遠播,婦孺皆知,流芳至今。大師於1918年出家,發願深研律藏,得南山律法脈的內在精神,後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其在家時天資聰慧,治學嚴謹,學問深廣,名震一時,出家後持戒精嚴,修行勇猛而蜚聲教內外。
民國至今,社會上對唐密的認識大致分三類人:
- 一是一無所知者,此類佛子眾多,多為初學者;
- 二是知道有此宗,但不知真正的中國大乘佛教八宗之密宗乃為「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大師所傳,反而冒認他人所傳為密宗,實是十分無知可笑。或未深研實參,僅依己知見妄加議論,開口自然貽笑大方,不足與言;
- 三是知之,開始懷疑,深研實參後,發現自己錯了,深感慚愧。
弘一大師就屬第三類,下面是他老人家對中國密宗即唐密的論述: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
密宗又稱真言宗,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
餘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嚐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癒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摘自《佛法宗派大概》,系弘一大師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福建安海金墩宗詞所做講演)
(轉載自 顯密文庫 http://fowap.goodweb.net.cn/)